美學的內在解構與完形-遊藝金工 (上)

林淑雅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專任教授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藝術碩士

林淑雅就讀師大美術系時主修平面設計組,職涯中多年為廣告設計科教師並接軌業界商業設計的合作案。金工首飾的啟蒙源於一則香港「鎮金店」的黃金廣告出現在電視上,身為設計師的直覺意識到,市場對產品的美感需求正在變化中。

自平面設計涉足金屬工藝,原只為自己設計飾品。早期網路自媒體不發達的年代,金工師傅不易接觸,以報名寶石鑑定課程作為學習珠寶的起手式,自材料開始接觸,逐步認識行業的規矩。林淑雅與珠寶業界的交集主要靠參與一次次的珠寶設計競賽,從中覺察己身的創作思維與享受珠寶實踐的過程。





珠寶的媒材多元,林淑雅以遊戲的心態面對。當前貴重珠寶一式多用的設計是顯學,配戴機能可變化是貼心的設計取向。回溯二十餘年前新光三越辦展覽發表,林淑雅為作品導覽解說珠寶配飾如何拆解應用時,卻衝擊著在場觀眾的認知。

▓ 別針玉管拆解後可當獨立墜子,或與家書鑽石項鏈搭配成套組
 項鍊可拆解成龍鳳別針及雲形耳飾一對






研究所的研究論文以〈段落〉為題,發表多款珠寶首飾設計,使用結構組裝開關做造形變化,目的在於讓珠寶的佩戴自主權回到消費者身上。其中設計核心涉及拆解後如何保有個別元素的造形獨立性及開關隱密度,關鍵技術在開關結構設計及材料的強度安全及韌性。

▓ 飛行種子套組,拆解後是別針、項鍊。
 項鍊的後扣開關也可獨立成為一個迷你墜飾。

林淑雅教授專任教於東華大學,教學領域以金屬工藝結合策展規劃、創作發表與媒材研究融於金工首飾成一體,工作、生活及興趣已合而為一。回首歷來的創作脈絡,自我田調時發現創作驅動力來自對媒材的好奇探索!歷來的競賽參與及分次進行的個展中,呈現媒材的直覺取樣與工藝技藝的學習成果。紅塵煉心,在設計實踐中練功,珠寶競賽媒材使用的翡翠、鑽石、珍珠、琥珀、臺灣三寶相關,有趣的都想嘗試。

臺灣三寶是業界舉辦的設計比賽,三寶指的是台灣玉、台灣藍寶跟珊瑚


當全球貴金屬稀缺價漲,使用多元媒材進行創作成為當代金工的顯學,當代飾品風吹草偃,2009 年林淑雅擔任駁二藝術特區「世說鑫語.萬飾如藝」策展人,邀請不同金工媒材創作者同場飆技,展場多元呈現的創作風貌,吸引大量觀眾駐足,為駁二帶來前所未見的人潮。林淑雅以鋁染、布料、塑料及壓克力染呈現當代首飾的創作理想樣態,並將理念論述傳達。

2014 首屆海峽兩岸【金鑲玉】設計比賽,理解玉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涵蓋中國文化史上,歷朝歷代政治、宗教、經濟發展的層面,創作「金科玉律」得到金獎的殊榮。

國立臺灣博物館專家對花蓮礦物- 臺灣玉做長期的研究盤點,運籌帷幄多時,當林淑雅〈釋金石〉個展與在地資源產生連結,因緣際會得以與臺灣博物館共同規劃策展〈惜墨如玉〉,這是國立東華大學與國家型博物館的一次大型合作策展專案。林淑雅以「古文化.今文創」的觀點,發表〈玉震金生〉系列飾品。

得獎經歷
2019 【時尚中國.百年商滬】廣西梧州第十六屆國際寶石飾品設計大賽專業組第二等獎
2018 紐約國際禮品展NY NOW 獲入選新品展
2017 「國際創意珠寶設計大賽」成品組金獎
2017 「國際創意珠寶設計大賽」手繪圖組佳作
2016 【時尚中國】廣西梧州第十三屆旭平盃國際寶石飾品設計大賽- 時尚新產品組銀獎
2014 首屆中國【金鑲玉】設計大賽金獎
2012 【時尚中國】廣西梧州第九屆國際寶石飾品設計大賽專業組第一等獎
2012 【創玉風華】台灣寶玉石設計競賽珠寶首飾組第三名
2009 台南縣政府國際蘭展蘭花工藝設計競賽入選獎
2006 台南縣政府蘭花飾品設計競賽入選獎
2004 【皇宣緣琥珀珍珠設計大賞】成品組特優賞
2004 【國際時尚翡翠設計比賽】設計圖組入選
2004 全國工藝設計競賽入選
2003 【皇宣緣翡翠設計大賞】設計圖組特優賞
2002 「珠的藝飾」珍珠設計比賽佳作獎
2002 【皇宣緣琥珀珍珠設計大賞】成品組金賞獎
2002 【中華盃國際翡翠設計比賽】成品組入選獎
2001 港台翡翠設計比賽成品組佳作獎
2001 【皇宣緣翡翠設計大賞】成品組特優賞
2000 港台翡翠設計比賽成品組創意獎創意獎
2000 「ELLE 百年時尚精選」收錄作品兩件-蜿蜒而上、GO!
1999 De Beers2000 年【國際鑽飾設計比賽】亞太區入選獎
1999 「創飾之作」汎亞金飾設計比賽社會組特優獎
1999 「創飾之作」汎亞金飾設計比賽社會組佳作獎
1999 第三屆De Beers‧Just gold‧ELLE 合辦校園『鑽飾設計自己來』優選獎
1998 第二屆De Beers‧Just gold‧ELLE 合辦校園『鑽飾設計自己來』優選獎


更多資訊請參考實體書或電子書。原文刊登於 <台灣珠寶雜誌-125期>,2024/03出版。